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释梦,或者说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释梦,因为梦境就是理解自我的语境,是一个只和自己的情感高度相关的叙事过程。所以当释梦发生在咨询情境中的时候,咨询师只是以一个掌握解梦规则的人去协助来访者自己完成对梦境的解码。
一个人的梦境反应的是一个人精神主体的状态变化,而梦的内容就是对这一变化的象征性表达。梦就像诗作,它用隐喻的方式把重要的事情描述。就像一个人在梦里,经常梦到一些奇怪的人,或梦见一个许久不见的人,梦境不会真的关联一个现实中和你没有任何情感瓜葛的人,它只处理真正重要的信息。这便是梦的“移置”机制( displacement)。
你的亲人或伴侣可能变成小孩,动物,或者是一个多年不见的同学,甚至是凶手和恶鬼。TA们是什么形象,完全取决于你的情感需要借助什么样的对象才能将自身隐晦的表达,它们反应的不一定是你们关系的实质,但一定是那一刻你对这段关系的体验。这种借助A来体现B的方式就是移置。
有时候你会直接梦见你的重要亲人,或者身边的伴侣,它们可能是显梦(manifest dream),直接对应的就是你生活中的重要他人。
另一些时候,你梦见的人是显意的(manifest content),但你们之间做的事情和产生的互动又是隐意的(latent content)。比如你梦见自己的亲密伴侣在和别人发生关系,但自己在一边看着没有太多感觉(而现实中的你会暴怒),因为那个别人也可能是你自己。所以梦境常常是显梦的内容和隐梦(latent dream)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的。
这这意味着你梦见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是在指代你当下生活中一些重要的人事物,或自己。它们常常和一个人最近经历的事情所唤起的心境体验有过,大部分是当天所发生的,所以也叫日间残余(day residues)。就像弗洛伊德说:“以我个人的经验,在观察梦内容中各种元素的起源时,我立刻就可以断言,它们在做梦前一天的经验中一定能找到接触点。”(弗洛伊德文集第2卷,2004,119)
简单来说,梦境就是白天生活体验的情感余波,是未被充分处理的信息。这意味着一个人平时不去想或意识不到的心理事件,常常需要以梦的形式被组织一遍,这是人类对经验信息的加工方式,是为了维护主体经验的完整性。
少数情况下,一些重复发生的梦,可能指代过去的创伤事件,它们常常是被当下的生活事件所唤起。比如一个人总是梦见被一个恶人追,总是梦见回到某个特定的场所,总是梦见自己会做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它们代表的是一个受创的情结,被当下生活里的一些情感要素给索引出来了。
梦是一个人用隐喻的规则组织生活中重要经验的方式,就像是一个电影剧组要把你最近的潜意识活动拍摄成一部电影,拍摄电影的意义就是让破碎的经验元素能有序的成为一种叙事过程,这就是梦的二级润饰(secondary elaboration)作用。因为精神病理的严重程度本质上就是经验的破碎程度,是一个人失去自我完整性和连续性的体验。在这个意义上,噩梦都有它积极的经验组织作用。
了解自己的梦,其实是为了了解自己,梦境总是提示那些对我们真正重要,却又被我们常常遗漏的事情。我们需要向自己学习,无论是在深度的内省还是对梦境的理解上。
释梦,就是用以上规则,将梦境中的对象和叙事与自己做梦当天的生活事件找到关联的锚点,并阐释出自己深层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要。确保释梦准确性的核心要素是自己在梦中的感受,一个人对梦的解释必须要以梦里的情感体验去建构相关意义。
转载自-公众号DeepMind深思
最新评论